歐洲和中國重返煤炭和核電
面對全球能源危機,歐洲和中國不約而同重返煤炭和核電,但導致歐洲與中國煤炭消費量攀升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在碳中和目標下,考慮到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條件,歐洲重新去煤的時間有可能比中國短,中國需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技術進步加快煤炭清潔利用。
重返煤炭導致消費總量增長
受到國際能源格局變化影響,歐洲和中國重返煤炭,2022年全球和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均出現增長。
國際能源署(IEA)在此前發布的煤炭行業年度市場報告中分析,2022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將增長1.2%,達到創紀錄的80多億噸。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張安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受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包括煤炭在內的能源供給、銷售價格、未來預期等發生了較大變化,許多國家或消費者由其它能源部分轉向煤炭,從而引起國際煤炭市場產銷形勢的變化,加上水電、核電出力降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2年全球煤炭產量、國際煤炭價格均創歷史新高。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吳疆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2022年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天然氣價格高企,煤炭價格相對較低,使得煤炭成為天然氣的替代能源,出現了近年來在國內能源消費占比中反彈的情況。
張安華坦言,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增進了我國對煤炭資源戰略價值的認知,從較快推進煤炭減量化進程轉為謹慎合理地向前推進。同時,為了保障能源安全,有序釋放了部分煤炭產能。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占比中有所提高。
穩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雖然歐洲和中國都不約而同地轉向煤炭,但兩者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
張安華表示,相同的原因是世界能源局勢變化。不同的是,歐洲是在沒有能源自主、相鄰性能源局勢競爭激烈、整體經濟形勢非常負面等情況下,較為被動地調整;而我國主要是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兼顧社會生產生活實際情況、結合長遠發展目標,積極主動地調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毆洲的能源危機主要是俄氣減量和斷供,使得天然氣發電受重創,不得不重啟煤電或推遲核電退出,煤炭是歐洲的權宜之計;而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據主導地位之前,煤炭的地位仍然重要。
上海鋼聯煤焦事業部煤炭分析師詹妮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進一步分析,從裝機規模及發電量觀察,煤電仍然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最主要電源,也是保障我國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礎電源。預計“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在4%-5%左右,電煤消費量將增加。
吳疆認為,中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是富煤少油少氣,煤炭是中國的兜底能源,從當前儲采比看,還有較大的上產空間,應當更加重視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我國在煤炭的清潔利用上已經取得積極進展。張安華指出,我國煤炭清潔利用體現出有別于其他國家的特點:一是煤炭清潔利用水平較高,尤其是燃煤發電方面,污染物排放處理、煤炭利用效率等均為世界領先水平;二是相關標準較高,90%以上的燃煤電廠實現超凈排放,諸多排放標準高于國際一流水平;三是產業鏈比較完整,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流程;四是煤炭清潔利用體系規模龐大,基本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體系;五是管理體系比較完備,既有行政性管理,又有市場化措施。
盡管世界和中國的煤炭消費總量出現階段性上漲,但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
張安華指出,中國煤電的減量化進程會暫時略有放緩,減量化方向不會改變,達峰大約在2025至2030年間,但煤電的存在會持續到2050年左右。
“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能源總需求規模太大,發電裝機容量已超過25億千瓦,要較安全、完善地建立起支撐新能源運行的新型能源體系,需要較長時間,并有待于科技進步?!睆埌踩A說。
整體來看,經過多年的穩步推進,中國能源綠色轉型的整體趨勢并沒有改變。